close

長大後的態度,就是小時候的教養
2017/05/22
作者: 李河泉

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〈態度和教養〉,提出了一個觀察:「長大後的態度,都跟小時候的教養有關。」

為了怕自己的觀察有誤,最近一年來幫年輕(大約25~35歲)的主管上課時,我都會開玩笑的問:「你們小時候有被爸媽修理過的請舉手?」

幾乎所有年輕主管都舉了手。有的說被打手心,有的被打屁股,有的被罰面壁,有的抄寫文章,有的不准吃飯,有的被罰跪……..。

一時之間,課堂上充滿了童年各式各樣曾經被處罰的回憶。

通常聽完後,我都會問:「同學們請問一下?你之所以能夠這麼年輕就成為主管,是因為上面主管看重你的什麼?」

有的人回答「能力」,有的回答「專業」,有的回答「機運」,有的回答「態度」。

「一般來說,」我接著問:「『能力、專業、機運、態度』,從高層的觀點來看,各位覺得哪個比重可能最高?」

一年來大約請教了將近1000位同學,我得到最多的答案是「態度」。

我又問:「大家有沒有想過,你的態度為什麼得到上面肯定?是因為你自己的「天生麗質」呢?還是從小被父母或老師協助訓練而成?」

年輕的主管們都笑了,幾乎一致的回答:「應該是被訓練而成。」

我接著說:「那麼,同年齡的人未必能當上主管,你今天能夠有一點點地位,比別人受到更多被肯定的機會,你有沒有感謝過訓練自己的父母或老師?」

年輕的主管們開始若有所思。

▋年輕人的「態度」從哪裡來?

在職場這麼多年,我真的發現「態度決定一切」。

過去的主管真的非常重視專業,但是近年來,卻慢慢地更重視「態度」。許多高階主管甚至苦笑告訴我:「老師,我們發現專業不夠的新人,進來還可以訓練。但是態度,竟然無法訓練。」

然而「態度」究竟是什麼?

其實「態度」就是一種「具有正確價值觀的個人品牌」。一般有「做事態度」、「做人態度」、「工作態度」、「學習態度」。所以我們會聽到某人:「做事態度」能抗壓堅持,「做人態度」懂感恩禮貌,「工作態度」能互助合作,「學習態度」能認真負責。

問題來了,這四種「抗壓堅持」、「感恩禮貌」、「互助合作」、「認真負責」態度,究竟該從什麼地方學到?

大家不妨看看下面四個案例:

1.「不管是唸書或是打怪,每次碰到比較難的或者麻煩的,我就不想再做下去。可是爸媽都會陪著我,即使我哭鬧也當作沒聽到,他們還是很委婉而堅定的有耐性。」
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抗壓和堅持」,避免習慣「逃避放棄」。

2.「爸爸連續加班幾天,感覺回來都很疲倦,過去我從來沒發現,今天媽媽提醒我回來先去給爸爸一個擁抱,我才覺得爸爸很辛苦。」
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感恩和禮貌」,避免了「認為父母做的都是應該的」。

3.「我和爸爸媽媽去大賣場買了三大袋東西,爸媽說我也是家庭的一分子,所以也要幫忙拿一小袋。」
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團隊「互助合作」,避免了「這些又不是我的事」。

4.「今天功課沒有寫完,因為我覺得老師出得太難,但媽媽說碰到難題要練習解決,而且自己的功課一定要寫完才能睡覺。」

於是,爸媽教這個小朋友學會了「自己認真負責」,避免了「習慣找藉口」。

▋用愛與紀律,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

「態度」真的是從家庭的教養而來。我所說的「教養」不一定是體罰,而是父母親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,讓他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和價值觀。請千萬記得「碰到就要教」,別因為疼惜小孩的「寬容」,慢慢地變成不斷退讓底線的「縱容」。

許多大人常常覺得年輕人不懂事,然而我卻發現讓年輕人不懂事的真正原因可能不在年輕人身上。現在的小孩都非常聰明,從小就「不斷挑戰爸媽的底線」,父母最難訓練的教養,就是讓他知道「禮貌和尊重」。

父母親的愛絕對無庸置疑,但是父母的教養就像天秤,一端當然是「愛」,但是另一端應該是「紀律」。這個紀律就是「自我要求」,包括「禮貌和尊重」。「禮貌」是讓自己懂得「知所進退,拿捏分寸」;「尊重」是讓他人感覺「謙虛客氣,感恩主動」。

教養是一輩子的事,也是父母無可迴避的天職。每個父母對子女都「費盡心思」,然而重點是要「費盡有幫助的心思」,才是對子女最大的造就。「子女的成就,真的是父母最大的收穫」。
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錦子老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