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孫越叔叔:搭錯命運之車,卻最終找到他對的人生軌道>
資料來源:LINE
「孫越叔叔」過世了。這段時日,他進出醫院,不時傳出病危,過世這最終的再見,不致於令人意外。
但,為什麼這麼多人不捨呢?
也許,讓他得到金馬獎影帝的<搭錯車>是一個好隱喻。
我在自己的廣播主持接近尾聲時,看到電視新聞打出的跑馬燈,孫越叔叔過世了。
那一瞬間,我腦海中,跳出很多畫面。
1949年國民政府的大撤退。
一堆十八九歲,二十出頭的小夥子,穿著軍服,落難式的,倉皇來到台灣。有的心知肚明。他們非離開大陸不可。有的,則莫名其妙,跟著部隊,搭上船,在夜裡,在白晝,下了岸,長官告訴他:到了,這裡是台灣。
然後,他們被分派到不同的單位,不同的地方。
夏天濕熱。冬天陰雨。
香蕉吃太多,拉肚子。陽光下,行軍操練。正午時分,在黃沙滾滾的操場,蹲著吃午餐,粗米裡面有沙粒,噎著的喉管裡有眼淚。
白天流汗,夜裡泣淚。
操著閩南語的在地人,跟他們來自大江南北的各省腔調,比手畫腳,吵架也下棋。
他們知道,他們來到了「寶島」。
命運不問青紅皂白的,把他們送來了台灣。他們只能接受,進而,走出自己的人生。
孫越十九歲到台灣。
他肯定跟我父親一樣,以為還是會回去故鄉吧!頂多再幾年。因為一年準備,兩年反攻,三年掃蕩,五年成功。
但,他們一待,就待到了他們的中年,他們的初老,他們的黃昏,他們的畢業典禮。
人生如戲。也許,然而,人生也可能比戲更戲劇化的殘酷。
年輕時一直演戲的孫越,下了戲,卸了妝,他就回到了現實的人生。
然則,回到現實的人生的他,又還能回到哪裡去呢?
家在隔海的那一端。家在此岸的重新來過的這裡。
我們後來常說的「兩岸」,是沒有感情寄託感情牽掛的中性名詞。但,於孫越,於孫越那一輩的,十幾,二十歲,來到台灣的大兵們,「兩岸」卻是一道牆,一張幕,一把刀,硬生生切開了他們身體裡原本連結成一片的生命血脈,從此,他們在這,一片一片的重組他們的骨骼,他們的記憶,他們的基因。
孫越中年之後,寄託於信仰,寄身於公益。這樣的抉擇,於他,或許是個人的意志。但若放在大時代的座標裡看,那或許也有著,花果既然飄零,原鄉無從再返,那就把自己平凡的肉身,揮灑在命定的要留下骸骨的這裡吧!這裡,是台灣。這裡,是那一代,隨戰亂而避秦於此的新桃花源。
像孫越叔叔這樣的,1949渡海來台的,那一群群大兵們,勢將在歲月的舞台上,持續的謝幕,不斷的謝幕。
我們小時候,在街邊看到的,挑臭豆腐擔子的,賣牛肉麵的,做山東饅頭,撿拾破銅爛鐵的,在鄉鎮公所,小學當工友的,在大樓櫃台當保全的,操著江南江北之口音的老兵們,都將逐漸退出他們無從選擇卻不得不然的人生謝幕舞台:台灣。
他們多數沒有輝煌的紀錄。
然而,我們卻多多少少,在我們自己的成長中,接觸過他們的寂寥,他們的善意,他們的憂愁,他們空茫的眼神。
孫越叔叔,不過是他們身影中,你或我,最熟悉的一個。
而他,也走了。
我們的時代,會不會更好?
我們在兩岸之間的分合,會不會締造更幸福而非更慘酷之下一代的命運?
也許,答案不會隨著孫越叔叔們的過世而浮現。但我們是該記得他們。
那是一個飄搖的年代。
那是一個逼迫十五二十時之少年們流亡的年代。
那是一個我們應當記取教訓不再重蹈的年代。
再見了,孫越叔叔。
人生總有「搭錯車」的願或不願。可是,當你自己可以選擇要怎麼走時,你應該決定一條對的路,自已的路。
孫越叔叔後半生的公益形象,給了我們最好的提示。
車或許搭錯,而路卻能夠抉擇。
再見了,孫越叔叔。
留言列表